《自然》最新研究:青少年对奖励反应迟钝极可能预示抑郁症的初次发作,孩子佛系的要警惕!

《低欲望社会》一书中,描写了日本的年轻人不愿努力,丧失物欲,成功欲,对未来一切丧失信心的现状,甚至还有很多蛰居一族,多年不出门,由年迈的老母亲照料日常起居。

长此以往,他们的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学习意愿、消费欲望等也在全面下降,甚至退化,逐渐形成了一种低欲望社会。听起来挺可怕的,挺像集体慢性自杀的感觉。


“躺平”是2021年最火的网络词汇之一,很符合我国现在年轻人越来越普遍的现状,与之对应的还有“佛系”、“随缘”等词。



这些在以前本是个别现象,现在却成了社会级现象,甚至在很多学生中,也出现了“躺平”的现象。


我们接待的家长里,经常就有妈妈吐槽自己的娃很“佛系”,说他也不是完全不努力,就是对于考试和学习很淡漠,考的好不过分高兴,考得不好也不着急。


上个月我接待的一位家长也是这样的情况,一二年级虽然“佛系”,但还能保持在中上水平,家长也没有太着急。到了三年级开始成绩一路下滑,近期直接滑坡到了底,孩子依然不急,这下家长急了。



《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研究揭示:青少年对奖励的神经反应降低可以预测抑郁症的初次发作,对奖励反应迟钝的青少年更易发展为抑郁症。



现实也确实如此,现在年轻人得抑郁症的比例逐年上涨。家长们要警惕起来,当孩子表现得“躺平”、“佛系”时,不能简单的认为天生性格如此,这可能是奖励系统出了问题。如何改善这种现象呢?这也是今天文章的重点。



《自然》最新研究揭示:对奖励反应迟钝的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


有研究表明,经历过一次抑郁或焦虑发作的儿童中,有50%将会经历第二次,而有过两次发作的人中,有80%将会继续经历第三次或更多次。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调查员对145名青少年(64.8%为女性)进行了跟踪研究,这些人本身就有抑郁或焦虑障碍的家族史,这使得他们患病的风险更高。


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了9个月和18个月的随访,以评估参与者是否发展成了重大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或自杀意念。


他们发现,在EEG扫描中进行游戏时,青少年被告知他们赢或输,对奖励反馈的反应迟钝预示了抑郁症的初次发作。换句话说,获得奖励时较少感到快乐或满足的青少年可能特别容易发展为抑郁症。


加州大学的Cameron S. Carter博士评论说,“抑郁症、焦虑症通常开始于青春期,而奖励处理又与抑郁、焦虑紧密相关。”



因此,该项研究的重大意义在于通过监测大脑对奖励的反应,可以预测出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风险。资深研究员、卡尔加里大学Daniel C. Kopala-Sibley博士总结说,“我们的发现很重要,因为我们在努力理解青少年为何会出现首次抑郁,识别那些风险就可以介入他们。”



脑科学解释原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分泌异常


同一个班里的孩子,为什么有的天生就比较积极主动,有的天生就比较“随缘”、“佛系”呢?



通常,一个人得到礼物或者受到表扬会觉得开心,变得更加有动力。但有些人天生或后天就对奖励没有太大感觉,不会因此变得更积极或者更有动力。也就是说,物质奖励或精神精力可能对他们来说起不到什么激励作用。


脑科学解释

对奖励反应迟钝最主要与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相关,多巴胺在大脑的奖赏回路中起着核心作用,与动机、快感和奖励感知紧密相连。


当达到预期或经历奖励时,个体的多巴胺神经元会被激活,释放多巴胺,从而产生愉悦感和动力。如果多巴胺的分泌、传输等功能出现异常时,个体可能会对奖励刺激反应迟钝,表现为奖励行为不感兴趣或兴趣减弱。



“定制化”奖励机制

提高孩子的奖励反应


导致多巴胺异常的原因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遗传,如上述所说有些孩子可能就是天生多巴胺的分泌异常。


也可能与环境有关,养育环境、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等,学生在学业上面临巨大的压力,导致习产生厌倦和疲劳心理。


对奖励反应迟钝并不意味着这些人就是懒惰或者没有动力,他们可能只是对奖励响应的等级更高。


家长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激活他们的兴趣和动力:



个性化奖励

仔细观察或谈话询问孩子的兴趣和偏好,提供与他们个人喜好相关的奖励,为奖励赋予意义。


及时反馈

及时给予奖励和积极的反馈,加强行为和奖励之间的联系,提高孩子对奖励的感知力。


设定目标和挑战

协助孩子设定清晰、可实现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及时奖励他们,也是在锻炼他们对奖励的反应,还能帮助他们学会目标设定和自我激励。


让孩子参与决策

所有的奖励和设定可以让孩子共同参与,让他们觉得自己在奖励机制中有一定的控制权,这种参与感可以提高他们对奖励的兴趣和反应。


逐步提高难度

随着孩子能力的提升,要逐渐增加目标难度,让任务具有一定挑战性,这样才能维持住孩子的兴趣和动力。



对奖励反应迟钝的孩子在生活中其实挺常见的,如文中所述,他们并不是对奖励毫无反应,他们只是奖励的阈值更高。


对学习而言,运用好文中的奖励机制,奖励反应也是可以被训练起来的,这点在我们的“作业管理打卡营”中已充分体现。(详情请点击)


下图中的学生妈妈反馈,期中考试时孩子数学还不及格,到期末就已经冲到班级前几名了,原理就是充分利用了奖励反应机制,欢迎同样有作业管理烦恼的家庭也来加入我们。




 往期好文 

点击蓝字即可跳转

|教育部:终于帮大家把作业打下来了!家长:我又给加上来了!网友:不卷作业那卷啥?
|浙大研究证实:短视频上瘾是平台在“下毒”,连马斯克也严控孩子玩手机!
|医教融合下的“学习困难”新门诊,真正解决孩子学习能力问题的终点站!
|智商130能否稳上清华?脑科学揭露学霸的智力密码!
|脱口秀演员自述多动症经历,爆笑又心酸,多动症ADHD其实只是智商被“封印”......
|喜讯 | 获批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国内首创儿童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数字疗法”
|首届“数字疗法助力儿童与青少年脑智发育和心理健康”公益科普活动在湘雅医院举行


撰稿 | 小   娃
编辑 | 晓   琪
审核 | 蕾   蕾


END



践行未来脑科技


10年

研发

VR儿童注意力测训平台

百项

专利

儿童学习能力提升中心

用户

选择

10万6-12岁孩子的选择

3000万家庭的首选

使命

愿景

守护天性 激发潜能
01

十五分钟测试

了解您的孩子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我吧-

>>>声明: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pexels文章中插入的图片不涉及到任何商业行为,仅限交流,如有违反广告法、侵权请告知删除.

扫一扫进入小程序
发现更多精彩